他们所重点关注的五个领域之一全球水倡议,水问题高级别座谈小组(HighLevelPanelonWater)新兴城市水联盟(EmergingUrbanWaterAlliance)等这样的概念受到人们关注,您能否简单介绍这些概念?包括他们的功能、计划以及突出贡献呢?Dominic Waughray:早在《2015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已经表明,全球水危机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将会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巨大威胁,不论是颇具生产力的农田遭遇严重干旱,还是数以万计的人们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更愿意找到一个稳定、长期、可靠的标准。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从资产变成资本,从资本变成了金融概念。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环保政策的出台力度是空前的,带来的环保需求也是巨大的,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达4.5万亿元,逐渐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例如,资本的语言是面向未来的,需要企业告诉他们未来可以赚钱,而很多环保企业不讲未来,只讲过去、讲技术。真正产品化的时代要有建设、运营、服务、营销、品牌、金融保障。早期的基础建设时代都是以项目为中心,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需要识别设施、服务、水平。6月29日,在2016(第十届)环保产业创业创新论坛上,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傅涛表示,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从资产变成资本,从资本变成融通,从融通变成金融概念。
业内分析,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无关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产业发展一直以正向制造为主导,而在环境逆向循环、逆向制造领域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在国内政策上做出努力以实现目标。
曾经被视为威胁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现在都变成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在2016年第一季度并购案例共计21起,披露并购金额10.15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仅有1起,其他均为境内并购。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扩张期和成熟期,扩张期主要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完成股份公开转让。今年一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投资活动活跃,共发生31起PE/VC投资事件,同比上升106.7%,披露投资金额6.57亿美元,同比剧增425%;并有46家清洁能源及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寻求资金和资本运作支持。
2016年第一季度,共发生31起PE/VC投资事件,其中投资环保行业的案例有20个,占总数约65%;披露投资金额6.57亿美元,其中投资新能源行业资金占总额高达87%。第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政策法规聚焦环保行业。

从投资数量来看,环保行业并购案例10起,新能源有8起,而新材料仅有3起;但按投资金额而言,环保行业由于出现了多起小额并购事件,投资金额占总金额比例最少,仅为7%,而新能源与新材料分别占比为62%和31%。发改委于1月8日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绿色城镇化项目等12大项将作为未来绿色债券支持重点;大数据、互联网+与提倡绿色生态结合成为潮流,在政府鼓励下,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环境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领域更是包括发改委、能源局在内的国家重要职能机构关注的重点今年一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投资活动活跃,共发生31起PE/VC投资事件,同比上升106.7%,披露投资金额6.57亿美元,同比剧增425%;并有46家清洁能源及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寻求资金和资本运作支持。2016年第一季度,共发生31起PE/VC投资事件,其中投资环保行业的案例有20个,占总数约65%;披露投资金额6.57亿美元,其中投资新能源行业资金占总额高达87%。
第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政策法规聚焦环保行业。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在2016年第一季度并购案例共计21起,披露并购金额10.15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仅有1起,其他均为境内并购。发改委于1月8日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绿色城镇化项目等12大项将作为未来绿色债券支持重点;大数据、互联网+与提倡绿色生态结合成为潮流,在政府鼓励下,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环境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领域更是包括发改委、能源局在内的国家重要职能机构关注的重点。从投资数量来看,环保行业并购案例10起,新能源有8起,而新材料仅有3起;但按投资金额而言,环保行业由于出现了多起小额并购事件,投资金额占总金额比例最少,仅为7%,而新能源与新材料分别占比为62%和31%。
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扩张期和成熟期,扩张期主要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完成股份公开转让日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也公开了对多地脱钩环评机构的调研结果。

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也表示,目前脱钩环评机构间确实存在业务较传统、较单一,竞争力弱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做惯了政府单子,没有生存压力,不接触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环评机构,往往缺乏拓展业务、提升人才质量等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与政府的紧密捆绑,让这些机构每年都有充分的业务保障。广东某环科院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改革为企业后,公司迅速扩展了业务范围,环评业务占比虽还维持在60%,但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还增加了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环境检测与其他业务的占比,产值达到了转制前的40倍以上,而同期一些改革步伐缓慢、固守原有业务范围的机构明显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抢了蛋糕。
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走出象牙塔直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据悉,去除行政背景后,转企改制的环评机构仍大多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长期依靠政府单子让它们在直面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由此,环评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悄然开始。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就表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大多还都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业内表示,脱钩后,原体制内环评机构不仅不再具有上述优势,同时还需要面对市场上存在的恶意低价竞争等乱象,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意外。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评分会理事长祝兴祥调研后直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环保部部署8家环评机构,以及全国200余家环评机构都已完成脱钩,29家逾期未完成脱钩的也被环保部注销环评资质。
因此,蓝虹表示,业内及政府要接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被淘汰、被抢生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它们快速融入市场。改革不仅能倒逼环评制度的升级,更能为体制内的环评机构松绑,这些机构如果能够及时重新定位,是能够面对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的。
广东省环保系统37家环评机构按期全部完成脱钩工作记者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获悉,截止到6月30日,全省环保系统37家环评机构已全部完成脱钩工作。去年3月,环保部宣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限期彻底脱钩,在环评行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改革无异于是一次行业地震。
而且,还有已脱钩的地方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脱钩前,机构中的环评师都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的干部,又是环评公司的职工,时不时顶着官方头衔受聘外单位做环评专家,还能有高于平时工资10倍的专家费用,因此,对于脱钩后必须面临的身份选择,环评师心中难免打鼓,积极性也就不那么高了。有环保业内人士直言,这对于不少脱钩环评机构来说,是一道事关生死的坎,如果转型改革及时、对路,未来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如果消极、保守地面对市场,被淘汰也是无可避免的。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任后,接棒原部长周生贤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环评机构脱钩行动。其中采取自然人出资成立企业13家,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3家,退出21家
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走出象牙塔直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而且,还有已脱钩的地方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脱钩前,机构中的环评师都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的干部,又是环评公司的职工,时不时顶着官方头衔受聘外单位做环评专家,还能有高于平时工资10倍的专家费用,因此,对于脱钩后必须面临的身份选择,环评师心中难免打鼓,积极性也就不那么高了。
其中采取自然人出资成立企业13家,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3家,退出21家。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环保部部署8家环评机构,以及全国200余家环评机构都已完成脱钩,29家逾期未完成脱钩的也被环保部注销环评资质。
广东某环科院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改革为企业后,公司迅速扩展了业务范围,环评业务占比虽还维持在60%,但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还增加了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环境检测与其他业务的占比,产值达到了转制前的40倍以上,而同期一些改革步伐缓慢、固守原有业务范围的机构明显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抢了蛋糕。因此,蓝虹表示,业内及政府要接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被淘汰、被抢生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它们快速融入市场。
日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也公开了对多地脱钩环评机构的调研结果。去年3月,环保部宣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限期彻底脱钩,在环评行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改革无异于是一次行业地震。据悉,去除行政背景后,转企改制的环评机构仍大多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长期依靠政府单子让它们在直面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由此,环评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悄然开始。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任后,接棒原部长周生贤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环评机构脱钩行动。
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转企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大多还都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
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就表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评分会理事长祝兴祥调研后直言。
业内表示,脱钩后,原体制内环评机构不仅不再具有上述优势,同时还需要面对市场上存在的恶意低价竞争等乱象,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意外。广东省环保系统37家环评机构按期全部完成脱钩工作记者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获悉,截止到6月30日,全省环保系统37家环评机构已全部完成脱钩工作。